直徑95mm,緣高4.5mm,重143克,八瓣菱花形青銅鏡。鏡背以半球形鏡鈕為中心,飾摩羯魚龍紋。其形龍首魚身,龍首發後披,上出獨角,鼻腔凸起,突睛張口,體為魚形,胸鰭寬大,尾部分叉,體表魚鱗畢現,身周飾以水波紋、火焰紋。魚龍變化形象中國古已有之。成書於先秦的《山海經•大荒西經》即有“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的記載,這是魚龍變化的早期形態。西漢•劉向《說苑》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北宋《資治通鑒》關於前秦《長安謠》“東海大魚化為龍”之說和歷代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傳說,均講述了魚龍變化的關係。“摩羯”則為梵語Makara的漢譯,亦作摩伽羅,是古印度神話中一種長鼻、利齒、魚身的神獸,其形象來源於鯨、象、魚、鱷等動物,傳為水天、夜叉之乘騎,又是恒伽女神之化身。佛教認為其有護法作用,能驅凶辟邪,故摩羯又成為佛教的聖物。《大藏經•一切經音義》卷四十雲:“摩羯者,梵語也。海中大魚,吞噬一切。”現知最早的摩羯紋大約出現於西元三世紀中葉,西元四世紀兩晉時期隨佛教傳入中國,從東晉到唐代的文獻中均曾提及,成書於南北朝東魏時期的《洛陽迦藍記》就有“如來作摩羯大魚,從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濟人”的記載。摩羯自傳入中國後,其形象逐漸與中國固有的魚龍變紋融合,隋唐時開始融入龍首的特徵,頭部幾乎看不出印度摩羯的特點,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摩羯魚龍紋,盛行于唐宋遼金時期的器物上,宋以後不再流行。以摩羯為紋飾,既表達了人們籍此獲得佛祖恩惠庇佑的宗教期盼,又隱含有事業成功、地位高升的世俗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