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网络: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要回顾金银币作为货币的历史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末期,一般等价物逐渐从家畜、贝类等物品过渡到黄金和白银上,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因此,古代金银币多为称量货币,币值等于金银重量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称量货币过渡为金属货币。
1816年英国颁布金本位法案,以此标志着金本位时代的正式开始,黄金走上充当货币的巅峰。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各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金币逐步退出流通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退出流通领域。
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牙买加协定”,规定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会员国可以自由在黄金市场按市价买卖黄金,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将由特别提款权取代。该协定从1978年4月1日生效,标志着黄金迈上非货币化历程。目前,世界绝大多数铸造的金银币已不再执行流通功能,面演变成纪念币和投资币,用来收藏和投资。此时,其原值与面值已大大分离,金银纪念币的面值仅是表明其为“币”的名义,与原值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投资性的金银币只是一种“币”形贵金属储藏与交易手段,其面值只具备象征意义。
我国从1979年开始发行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在发行之初,面额的制定一方面综合考虑了金银纪念币面额的象征性、国际金价、汇率和法偿义务等因素,另一方面参照了国际上欧美一些国家的做法(至于欧美国家金银币面额基础值确定的最初依据,尚无权威的解释,一般是历史形成的惯例。),即以80年代初国际上1盎司金币标示面额50美元为基础值,再按当时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比值(约1:2)算出1盎司金币面额为100元人民币,其它规格的金币面额则按重量比例增减。银币则以5美元作为1盎司面额的基础值。
近20年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0年代初的1:2扩大到目前的1:8.3,客观上造成我国金币的面额与实际价值差异较大的现象。经过研究,在综合考虑了汇率变化、金银市场变化、国际惯例和法偿风险等因素后,中国金币总公司于2001开始对现行的金币面额进行小幅调整,使其面额相对体现原值,仍以50美元作为1盎司金币面额的基础值,确定金币面额的基础值为每盎司400元人民币,但目前标值为500元而不是400元,主要是参考了社会收藏人士和有关专家意见,考虑社会公众对数字“4”的特殊社会心理,对其按汇率折算后的上限取整而得。
调整后,原值与面额比例已由80年代初的16倍下降到当前的5.4倍。至于为什么不调整到接近原值的面额,官方人士的解释为:第一,汇率和国际金价随时都在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金币面额无法追随汇率、金价作相对更改。第二,金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面额的制定应该具备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第三,世界上主要金币发行国的金币面额一经确定,极很少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