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陕西日报》2008年10月28日,作者:刘志英,原标题:我爱延安,延安就是我的家
“从北京到延安/路途是多么遥远/告别了父母/离开了城市/我插队到延安/那天夜晚我梦见/妈妈来到我的床前/轻轻抚摸着我的小脸/泪水洒在我的胸前……”
站在川流不息、波涛汹涌的黄河边上,远山传来的“知青之歌”撩拨着心情,搅动着思绪,默默地把我们带到1968年的深冬时节……刘志英,男,1949年4月12日出生,北京77中初二学生,1968年12月24日,开始在延长县黑家堡公社康家坪大队插队。曾在贯屯煤矿(筹建)、焦化厂(筹建)、红旗化肥厂、宝塔区政府、延安市劳动局等单位工作。1989年回北京,1991年10月返回延安。
在陕北特有的土窑洞中,两万多名北京知青伴着黄土、北风、锄头、油灯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他们给老区带来了文明习惯,带来了文化知识,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想,他们为老区的建设付出了壮丽的青春。
2008年10月22日,下午,57岁满头银白的刘志英,用依旧地道的北京话,在延安市七里铺他的寓所,平静和缓地述说着他那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
那是1968年12月23日的深冬,大西北已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坐在从铜川到延安的敞篷军用卡车上,一张张青春稚嫩的小脸已冻成了紫色。
一路上,我们手拉着手,用低沉而发颤的嗓音哼唱着“迎着晨风,迎着阳光,昂首阔步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哪里最艰苦,就在哪里奋发图强;哪里最困难,就在哪里百炼成钢。”这首激荡人心的歌曲,让北京知青们不觉寒冷,一路向北挺进。
卡车在延安街头缓缓行进,延安乡亲和学校学生早已在街头敲锣打鼓,扭起了陕北大秧歌,欢天喜地迎接我们这些“北京娃”的到来。卡车停下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跳下车,想即刻亲吻这片毛主席战斗过13年的黄土地。
突然,一阵凄厉的叫声传来。冻伤的双腿哪能经得起这突然的猛跳,有的同学因此一跳,腿脚便骨折了。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寒冷的旅行,我的腿也已肿大如桶,至今右腿还留下大片深深的冻伤印记。
我是老北京人,父亲早早离开了人世,是母亲——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一位女性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6人拉扯成人。母亲是个思想进步、立场坚定的妇女,当毛主席发出号召,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母亲便义无反顾地把我送上了开往延安的列车。临走时母亲噙着泪水嘱咐我:孩子,到中国革命的圣地去锻炼吧,好好接受教育,妈妈和弟妹们等你回家。谁知道,我这一走竟永远地留在了延安。
到延安的第二天,我们这些“北京娃”就被接到所插队农村。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到达延长县黑家堡康家坪村时,是12月24日深夜,我和我们班10多个同学把自己简单的行囊扔进土窑洞,狼吞虎咽吃起老乡为我们准备好的热乎乎却又发了芽的红薯,这就是我们插队的第一顿饭。
在康家坪,我们和老乡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初到康家坪,老乡教我们种地、放羊、喂牲口。我们教当地的娃娃们语文、数学和音乐;乡亲们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做“玉米片”,我们把自己分到的粮食交给老乡们搭火,变相救济村里的穷困户。
一天早上,我起床穿衣服时,意外发现自己左胳膊上有一条清晰的红线,当时我既感到好奇又感到害怕,于是就拿着钢笔使劲地戳。这时,经常来帮我们知青收拾房子的好心婆姨刚好进来,她先是“哇……”一声,然后迅速剪掉一绺长发,紧紧绑在我胳膊的红线上端,一边大喊着说我得了什么“红线叮”,一边跑着去通知生产队长。随后,生产队派了两个壮劳力把我抬到公社医院。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病非常厉害,如果“红线”走到了心脏,人就会有生命危险。是老区人民挽救了我的生命!
在延安,最让我感激的事,就是我在这里找了一个好媳妇,这还是周总理给作的“媒”呢!那是1973年6月9日,总理的飞机要到延安东关机场降落,为了确保安全,东关一带不让闲杂人员出入。我正巧在这段时间被已招工的贯屯煤矿送到延安培训,就住在东关的服务楼里,中午我像往常一样回服务楼吃饭,却被在服务楼里当服务员的徐莲英拦在门外。徐莲英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的女同志,我好说歹说,她就是坚决不让我进去,最后竟然争吵起来。就这样,我们相识了。后来,经过多次交往,她成为我的媳妇。30多年来,我们这个家里里外外全靠她,她确实是延安的好婆姨。
1988年底,北京的家人帮忙给我联系好工作单位,我带着媳妇和两个儿子回到了故乡北京。在北京生活的两年里,我对北京居然有了陌生感,除了生活上的窘迫,最难以克服的还是对延安亲人、延安这块土地的不舍。于是,1991年10月,我们又回到了延安。
如今,因为身体原因,我早早就退休了,各种疾病折磨了我很多年,在我身上就装了2个心脏起搏器,家里为给我治病前前后后已花了七八十万元,到现在还有12万元的外债。现在,我的最大心愿,就是有关部门能给我的小儿子解决工作问题。
经历了知青岁月,现在,我永远地留在了延安,我感谢延安的这块土地,我喜爱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我在延安生活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