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三弄 ----记长城梅花章的艺术探讨 雨枫
探讨一枚纪念章是要有勇气的,恰恰我就是那个无知者。 任何一件物品都离不开它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刚刚从疯狂年代经历过来的中国,百业待兴人们有理想有追求,更多的是对新的时代的渴望,就在这个时候,孕育而生了这枚足以奠定中国铜章地位的“长城”来到了人们的面前。 长城现在是中华民族的代表,那么这个定义的出现是从什么时代出现的呢?纵观历史,长城是秦以来,为防御而修建的抵御外族入侵的产物,由此而有大量的民间创作,例如古曲“孟姜女”以及由此出现的各种地方戏曲“孟姜女哭长城”,大量的前期对长城的描述中都是一个悲伤的产物,致民国人们对长城的评价上也是负面多于正面的评价。这些因素的造就了前期文学大家对长城的比较一致的看法 ,自新中国以来,长城才逐步摆脱了原有的建筑物属性,渐渐被赋予了大量精神的内涵,才逐步成就为今天我们所认知的长城。长城的属性变化和价值精神判断这些就不做更多的探讨和追溯了。 梅花。有3000年记载的记录,最早源自诗经“缥有梅,其实七兮!”自汉代后赏梅成为中国文人的追求,而产生大量的创作,这种对梅花的欣赏,自时后逐渐成为文人骚客的追求,欣赏它的不惧风雪、坚贞不屈、坚韧不拔、顽强不屈、傲雪欺霜、不屈不挠、傲骨......太多的精神内涵给赋予了梅花,成就了最可贵的品性,无论隐者高士还是走卒贩旅都想如梅花一样,有那高贵不屈的灵魂,进而流淌进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倾慕它的高洁和不屈。历朝历代不乏对梅花的种种创作,无论音乐、戏曲、书画、物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以上看似罗唣的一堆,恰恰我想说的是,这样的特定的物,是最具有国人血液里流淌的,不论是痛苦的记忆还是仰慕的梅枝,它如烙印一样深深刻入每个国人的骨子里,是最具有大众基础的物像,最大众的、最广泛的、最有民族特点的,就是最好的!而这就是这枚铜章最具有价值的体现。而将两种最具有中国情怀的物象统一在一起的,就算这枚“长城梅花”大铜章所呈现的艺术表现手法了。 骆行沙。生于1940年,那时的中国还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那时的骆行沙正好5岁,童年的记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终使经过什么的磨难和快乐都不可磨灭的,那段抗日烽火连天的岁月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想必在他一生都是不可磨灭的印痕,童年的印记在骆行沙的作品中总是能依稀看到,正是由于这种印记对于成人后的他在创作时总是有着那份珍贵,长城梅花铜章就是这样的产物。对于人物的时代特点及他的局限性这里也就不展开探讨了,这枚铜章的梅是点睛之作,是天才的那个灵感的1%,梅花三弄,最销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戏风高,薄袄轻罗自在飘.半点含羞遮绿叶,三分暗喜映红袍。 据说为东晋桓伊所作词,充分描述在狂风中梅花在枝丫中的绽放,那种品性独立于天地中,就如女子轻轻的衣衫在风中飞舞,这个薄袄青罗用词极为准确到位,似乎鼻端都能有那梅花清淡的香气飘过.....铜章在右侧边以远山梅枝来呼应对照了这句,远景的山,近景的梅把梅花的意境推开,展现了“薄袄轻罗自在飘”的那种悠悠香撒长城内外的那种意境,让人不禁一眼就记住了它,它的独特品性...... 梅花二弄迎春曲,瑞雪溶成冰玉肌.错把落英当有意,红尘一梦笑谁痴。 梅花二弄是迎春曲,在词中属于意像描写,赞叹梅花的形成都是由于大雪的养成,越是严苛的环境才能有傲雪的梅花绽放,而大雪采用拟人化把飘落的梅花当做女子对它的情谊,作者感叹道就如红尘中一个梦而已,不知道笑谁痴心一片......铜章在这里最能表现的手法是哪个向上伸展的枝条,刚刚越过长城的垛口,那微微的颤抖都能似乎让人看到,是有表现作者向上的艺术追求或人生追求,而反衬长城近景的城砖刻画,那种斑驳剥落的城砖就如大雪一样,都是表现严苛的环境,而创作者也在叹息自己对艺术的痴心不改的写照。 梅花三弄唤群仙,雾绕云蒸百鸟喧.蝶舞蜂飞腾异彩,丹心谱写九重天。 梅花三弄就完全巨像化梅花,它孤傲的品性,它召唤群仙,近景的描述中在早上雾气中的梅花,想象在百花齐放的时候,有蝶舞蜂飞在梅花旁边,暗喻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中,谁又知道作者的志向高远呢?是早已经飞上了九重天了.....铜章的表现手法在这一弄的表现上个人认为恰恰是对那枝干的突出刻画,那种骨干嶙峋的刻画表现,正是凸显这种状态的最好写照,而衬以大雁在远处的飞翔更是圆满了这种表现手法。 骆行沙用中国写意派手法表述了让国人铭记的两种物象,并且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让人感触良多,感怀良多。中国山水画写意的状态下在铜章里不容易表现,而铜章作者当时是属于创新表现,让人印象深刻,不能不浮想联翩。 由此开去的表述就不一一论述了。梅花三弄----梅花长城,老精稀作品!作者:骆行沙。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销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 断人肠 ,梅花二弄 费思量 梅花三弄 风波起 云烟深处 水茫茫...... 此文为个人浅薄之见,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